孤岛d能破比生态效应特币的否打
最近Lombard的Buidlpad公售让加密圈炸开了锅。作为一个长期观察DeFi发展的业内人士,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观点——有人把Lombard的BARD比作比特币世界的Tether和Circle。这个类比一下子点醒了我,确实是一针见血的见解。 还记得那天看到LBTC被AAVE接纳的新闻时,我正在喝咖啡,差点把咖啡喷到键盘上。要知道,在短短92天内达到10亿美元TVL,占据57%的比特币LST市场份额,这种增长速度简直像坐上了火箭。这让我想起2017年USDT刚崛起时的场景。 但Lombard的野心不止于此。想象一下,2.2万亿美元的比特币市场就像一片沉睡的海洋,LBTC就像是开凿了一条运河,让这些"死水"重新流动起来。这种战略定位让我想起当年Tether如何一步一步把USDT变成加密世界的"美元"。 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Lombard的"联盟链+SDK+DeFi市场"架构时,我心里是有点矛盾的。作为一个老派的加密信徒,我本能地对"机构联盟"这种概念保持警惕。但仔细想想,在现实世界里,OKX、Galaxy这些机构之间天然的竞争关系反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制衡机制。 这让我想起华尔街的清算所模式——交易所之间打得你死我活,但大家都得遵守同一个清算规则。Lombard Ledger就像是比特币世界的DTCC(美国存托信托和清算公司),用机构化的方式解决了去中心化和效率之间的永恒矛盾。 每次看到比特币生态的项目,我都有种"自嗨"的担忧。Babylon的技术确实惊艳,Solv的方案也很巧妙,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。直到最近和几个传统金融机构的朋友聊天才恍然大悟——他们根本不在乎什么密码学魔法,只关心怎么合规地获取比特币收益。 Lombard推出的代币化期权和质押型ETF,就像是给华尔街开了一扇后门。8-10%的比特币本位收益?这比他们现在能接触到的任何传统金融产品都诱人。这种"曲线救国"的策略,可能才是打破比特币生态闭环的关键。 说到底,加密行业最缺的不是技术,而是让现实世界资金流入的桥梁。Lombard的做法让我想起互联网泡沫时期,真正活下来的不是那些技术最炫酷的公司,而是能打通传统商业世界的玩家。这次,历史会不会重演?我们拭目以待。1. 比特币流动性的"总开关"
2. 机构化的"第三条路"
3. 打破原生叙事的魔咒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区块链安全再升级:火币HTX加入全球反洗钱天网计划
- 比特币的寒冬将至?链上活动遇冷折射出哪些深层危机
- 当艺术遇上资本:加密货币的文艺复兴之路
- 市场观察:数字货币触底反弹背后的玄机
- 华尔街巨头真香时刻:花旗银行全面拥抱加密资产
- 比特币横盘之谜:蓄势待发还是强弩之末?以太坊狂欢还能持续多久
- 加密市场冰火两重天:比特币失守11万,以太坊剑指5000,这些小币种或成黑马?
- 币圈老司机的真心话:2025年8月23日比特币以太坊行情解读
- Blox:在Web3浪潮中搭建全球对话的桥梁
- 币安何以在2025年加密大战中一骑绝尘?深度解析交易所生存法则
- MetaMask杀入稳定币战场:mUSD能否颠覆行业格局?
- 当ETH价格剧烈震荡时,资深交易员如何利用mNAV策略稳健获利?
- 周五加密货币行情观察:BTC与ETH合约交易策略分享
- 币圈惊魂72小时:当牛市突然踩下急刹车
- 5万美元已成比特币历史底价?资深分析师深度解析
- 谷歌云的野心:GCUL区块链如何重塑金融游戏规则
- 1美元的AI革命:美国政府全面拥抱ChatGPT的背后思考
- 比特币惊天暴跌!牛市真要画上句号了吗?
- 香港数字金融新纪元:房峻宇深度解读RWA与稳定币的战略价值
- 加密货币市场惊魂夜:大佬出货引发连锁反应,暴富神话还能信吗?
- 搜索
-